頸椎是人體最脆弱的神經中樞“走廊”,一旦嚴重損傷可能致命。據統計,頸椎損傷并發脊髓損傷率死亡率可達15%—20%。尤其高位頸椎骨折,很容易造成呼吸心跳驟停。
一、寰椎和樞椎
高位頸椎的創傷和病損并不少見,由于該處解剖復雜,手術難度大,風險高,一直都是國內外眾多學者不懈研究的重點,曾一度被稱為脊柱外科的“手術禁區”。
寰椎
寰椎因其形狀特殊,被列為特殊頸椎,其特點是,全骨呈不規則的環形,無椎體,無棘突。上面有關節凹支持頭顱,與枕骨髁形成寰枕關節,下面有下關節面,與樞椎相連。
樞椎
樞椎為第二頸椎,形狀與其它頸椎相似,但在椎體上有向上突出的齒狀突起,稱為齒突。齒突根部較細,在外傷時易骨折,上關節面與寰椎相關連。
兩關節的周圍,有環繞交織的韌帶和其它軟組織包繞,但兩椎體之間無椎間盤,因此兩椎的關節比其它關節活動范圍大,比如我們平時做的搖頭動作。
二、病理
由于寰樞關節的結構與連結特殊,外來暴力很容易造成寰椎橫韌帶損傷或齒突骨折或同時發生,從而導致寰樞關節結構受損,造成脫位。重者易造成齒突骨折或脊髓、神經損傷,引起高位截癱甚至危及生命。
另外,由于某些病理因素出現寰樞骨性結構對合超出正常范圍,但尚未達到脫位,而且少伴有神經癥狀體征——寰樞關節半脫位也是臨床醫師著力解決的重點。寰樞關節是高位脊髓及生命中樞所在處,嚴重的寰樞關節半脫位也可導致高位截癱、呼吸肌麻痹甚至危及生命。
三、臨床癥狀
由于寰樞關節活動范圍大,且周圍分布有頸脊髓、脊神經、交感神經、椎動脈等結構,寰樞關節解剖位移若對其周圍組織產生影響時便可能引起復雜多樣的癥狀。
1、旋轉絞鎖固定癥
表現為頸部僵直、疼痛,活動受限,尤以旋轉活動受限為明顯,又稱知更鳥頭位。
2、椎基底動脈缺血癥狀
腦組織從頸內動脈及椎動脈獲得血液供應,當寰樞椎半脫位時,椎動脈一方面受到牽拉、擠壓和扭曲,另一方面椎動脈周圍的交感神經受刺激而反射引起椎動脈痙攣,致使椎動脈血流減緩。如迷路缺血則出現眩暈耳鳴等癥狀;大腦缺血導致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惡心嘔吐、視物不清癥狀。
3、C2脊神經受刺激癥狀
即枕頸部感覺異常,頸部疼痛,活動受限,個別出現眼眶脹痛、視物不清。長期病程患者可以緩慢出現進行性肩胛帶、上肢及手內在肌萎縮。
4、頸髓受壓癥狀
嚴重時齒突后移可壓迫后方的脊髓,影響上運動神經元傳導通路,導致四肢無力、步態不穩等癥狀。有學者認為其它如牙齒發熱、長期低熱、流涎、口味異常、顳頜疼痛、下腰痛等癥狀,亦與寰樞椎的解剖位移有一定關系。
綜上所述,有明確頸部外傷史,或有頸枕部疼痛、腫脹,壓痛,頸椎旋轉活動受限,或伴有與頸椎癥狀相關的頭暈、頭痛、惡心、嘔吐、失眠、心慌、耳聾、耳鳴、視物不清、胸悶、出汗等癥狀。由于病癥復雜多樣,建議出現以上癥狀者,及時到正規醫院接受正規治療,切勿錯過治療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