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腹痛、反復腹瀉、粘液血便,嚴重時一天要上七八次廁所,只能吃流食,偶爾吃錯東西還可能導致腸穿孔、滲漏……這樣“磨人”的生活狀態,是很多炎癥性腸病患者的日常。
根據2014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數據統計,中國2005-2014年間炎癥性腸病總病例約為35萬。到2025年,預計中國的炎癥性腸病患者將達到150萬,已成為我國消化系統常見病之一,且發病人群偏年輕化。
炎癥性腸病要比普通腸炎更為難纏,且進展時間更久,到目前為止,由于治病原因不明,國際上還沒有治愈炎癥性腸病的切實有效的手段。
炎癥性腸病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兩者發病高峰年齡分別為20-49歲、18-35歲。這也是為什么在很多醫院消化科門診外,醫生和護士總是能辨認出炎癥性腸病患者,他們青春靚麗,但卻飽受疾病困擾,生活完全不能正常進行。
然而,至今沒有人知道這種病的病因,也沒有診斷治療的金標準,不少患者因誤診、漏診而加重病情。即便被成功確診并進行治療,也將面臨高昂的治療費用和隨時復發的風險,許多患者因此身心俱疲,壓力過大,產生心理疾病。
種種難題讓炎癥性腸病成為當下醫學界最棘手的慢性病之一。
炎癥性腸病是一個進展性疾病,疾病隨時會帶來不合時宜的腹瀉、腹痛,以及長期相伴的乏力、消瘦等全身性的表現及并發癥。因此,大部分人不得不休學、辭職,甚至在疾病進展過程中常常需要住院治療。
這種病的特點就是反復發作,大部分患者起碼要住院接受一次手術,部分棄用肛門終身造口,還有一部分患者因多次手術,導致短腸綜合征,僅靠靜脈營養輸送營養,生活質量下降。由于炎癥性腸病的復雜性,并有一定的并發癥發生率,患者長期受其困擾。
炎癥性腸病患者起病年齡往往較輕,正值青年和壯年,經常去住院對患者的工作、生活會造成很大的困擾。且目前沒有可以治愈此類疾病的藥物,導致患者會經歷反反復復的發作,有些患者需要經常住院甚至手術,所以對患者個人來說最直接的負擔就是醫藥費和治療費用。
另外,由于患者不能正常工作,收入會減少,對家庭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負擔。而對于社會來說,隨著病人的基數越來越大,青壯年這些患者越來越多,對于我們的醫保系統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