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養生先養骨。“身子骨”決定了我們的身體狀態,也決定了生活質量。
臨床上,醫生們發現,健康的人行動能力之所以維持得比較好,關鍵是有健康的「髖關節」。
一旦發生髖部骨折,老人一年內的死亡率能達到50%,所以,髖部骨折又被稱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
在由206塊骨頭共78個關節組成的人體骨骼系統中,有一個關節對維持健康非常重要——髖關節。髖關節,俗稱大胯,由髖臼、股骨頭、關節囊以及韌帶構成,是連接軀干和下肢穩定的、較為復雜的大關節。健康的髖關節是維持人體活力的重要前提。
一方面,髖關節可以前后屈伸、內收、外展、內旋、外旋,是支撐走、跑、跳、蹲等肢體活動的關鍵;
另一方面,髖關節承載身體重量,起到傳導關節上下力的作用,可以滿足身體多種生理需求。
如果把人體骨骼系統比作一輛汽車,髖關節就是起關鍵作用的軸承,它帶動了全身活動;髖關節出現了問題,就像汽車的軸承損壞,汽車就會拋錨趴窩。
在臨床中,有些老年人,即使到了八九十歲高齡,只要髖關節情況較好,不發生骨質疏松,運動機能往往保持得不錯,日常生活和外出社交活動都能進行。
但如果髖關節發生了病變,患者不僅要忍受疼痛,還會活動減少,甚至出現抑郁、衰弱等并發癥,生活質量嚴重下降,各器官系統的機能也會下降,衰老進程加速。
髖關節疾病往往是日積月累所致,導致的病變情況不盡相同,具體來說,以下五類髖關節病變比較常見。
1股骨頭壞死
這是髖關節最嚴重的病變。使用糖皮質激素、過量飲酒、抽煙、創傷及一些血液病都是其誘因。輕則導致股骨頭微血管血供中斷或受損,重則引起骨細胞及骨髓成分死亡,導致股骨頭結構改變、股骨頭塌陷。股骨頭壞死,會令患者疼痛難忍,還會發生肢體短縮和關節功能障礙。
2髖關節撞擊綜合征
這是髖部疼痛較常見的原因,但經常因早期認識不足,易被誤診,近年來發病率越來越高,達15%~17%。髖關節中髖臼周圍有髖臼盂唇,從而加深髖臼,使髖關節更穩定。這個結構像搗蒜的石臼一樣,如果長期不正常外力作用于髖關節或髖關節發育異常,臼的邊緣容易被磕碰。被外力撞擊后,關節就可能發生疼痛或炎癥,引發關節積液、水腫,時間一長會導致盂唇損傷。
3髖關節骨質疏松骨折
骨質疏松是老年人髖部骨折最常見的病因,骨質疏松會導致人體骨量減少、骨微結構破壞、骨脆性增加。患骨質疏松的老年人,輕微的旋轉、扭動都可能發生髖部骨折。
骨質疏松是國人髖部骨折的重要因素。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2018年發布的《中國居民骨質疏松癥流行病學調查報告》顯示,我國低骨量人群龐大,40~49歲人群低骨量率為32.9%,50歲以上人群低骨量率達46.4%。
髖部骨折后,很多老人會因此癱在床上,導致壽命急劇縮短。
4退行性髖關節病
髖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病常見于中老年人群,女性發病率比男性高。發病原因主要是勞損摩擦,與增齡、肥胖、創傷、關節先天性異常、關節畸形、居住環境潮濕及遺傳等因素相關。
5早期髖臼發育不良
髖關節發育不良包括髖臼發育扁平、股骨頭外移或半脫位,這會導致關節承重區域縮小,關節軟骨承受的壓強明顯增加,關節軟骨遭到破壞,進而引發骨性關節炎,使患者出現關節酸脹、疼痛,甚至關節僵直癥狀。
髖關節不一定是最先受損的,但很多人的髖關節常常是帶病“工作”,所以,髖關節疾病最重要的是早診早治。如今的髖關節疾病治療技術已較為發達,病情不同,可選擇的治療方式也很多:
早期階段
早期的股骨頭壞死可保守治療,通過促進血液循環的局部熱敷理療等方法,加上藥物治療,可以消除炎癥、止痛,減輕水腫、關節積液,減少關節腔內及其骨髓內的壓力,改善血供。
中期階段
在股骨頭塌陷之前和軟骨下骨沒破碎的中期階段,可通過保髖手術,做髓芯鉆孔減壓,用促進成骨的骨形態發生蛋白類藥物,同時,手術時清掃壞死骨,重新植入骨頭,或用金屬棒、異體骨做新的支撐系統。
最后階段
最后的治療手段是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目前技術已十分成熟,這也是所有治療方式中效果最得到醫學界肯定的一種。